登录
作品名称
  • 学生姓名
  • 指导老师
作品秀场
你的当前位置为: 网站首页 > 作品秀场

不变的味道

阅读量:94
组别 小学组 学校 冕宁县泸沽小学校
姓名 方雨欣 届数 第十届
指导教师 张晨

不变的味道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

    时间宛如指尖流沙,无情地带走许多过往,童年的纸鸢、老屋的炊烟、伙伴的嬉闹,都渐渐隐没在岁月长河。可总有一些味道,冲破时光的樊篱,顽固地扎根在记忆深处,一经唤醒,往昔便如潮水般汹涌袭来。

    在我还不及灶台高的时候,黄糕——这一美食,就已在我的童年里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。那一方案板、一口蒸锅、一盘石磨,承载着家人对传统美食的执着,黄糕独特的香气也始终萦绕在我的记忆深处。

    天刚破晓,第一缕晨光还未完全照进院子奶奶就轻手轻脚地起身了,像是去赴一场重要的约会。老旧的木柜里,她捧出珍藏的黍子,饱满的颗粒在昏黄灯光下泛着微光,像沉睡的小精灵。“走,跟奶奶推磨去。”我蹦蹦跳跳地跟上,小院里那盘石磨,稳稳立在角落,仿佛知晓所有的秘密。奶奶把黍子缓缓倒入磨盘,双手握住木柄,微微用力,石磨“嘎吱嘎吱”地转起来,像是哼唱着一首古老的童谣,慢悠悠地,碾碎了黍子,也碾碎了清晨的静谧。细细的粉末簌簌落下,带着清甜的谷香,我用力吸吸鼻子,这香味直往心窝里钻。爸爸这时也洗漱完毕,匆匆赶来“接班”,他双手稳稳地握住木柄,让石磨匀速转动,奶奶则在一旁,用小扫帚仔细扫着磨盘边缘的黍子粉,还不时叮嘱爸爸几句,传授着她多年的经验,爸爸的眼睛盯着石磨,像是要把这工序刻进心底

    面磨好了,重头戏——和面登场。奶奶把大木盆“哐当”一声摆在案板中央,像是敲响开场锣鼓,接着稳稳倒入黍子面,滚烫的开水在一旁壶里待命。“看好喽,和面要慢,水得一点点加。”奶奶边说边一手持水瓢,缓慢淋水,一手迅速搅拌面粉,面粉先是倔强地扬起“小尘雾”,随后在水的浸润下,渐渐变成软乎乎的面絮。这时,爸爸加入战局,大手一伸,直接探进面絮里,开始用力揉按。爸爸力气大,面团在他手下“服服帖帖”,没一会儿就从松散变得紧实,可他额头上也冒出细密汗珠,我在一旁急得直嚷嚷:“爸爸,让我也揉揉!”爸爸笑着揪下一小团面塞我手里,软绵绵、热乎乎的,带着微微黏性,我学着大人模样用力按压,却沾了满手面粉,逗得奶奶哈哈大笑。

    蒸糕是个技术活儿,也是最让我期待的环节。厨房里,土灶被爸爸烧得旺旺的,红彤彤的火苗欢快地舔着锅底。奶奶将一块干净的湿布浸湿、拧干,平整地铺在蒸锅的篦子上,再慢慢倒入磨好的黍子面,用手轻轻抚平,动作轻柔得如同在哄婴儿入睡。随着锅盖盖上,厨房里瞬间被腾腾热气填满,氤氲一片。奶奶坐在小板凳上,眼睛紧盯着灶台,时不时添一把柴,掌控着火候,嘴里还念念有词:“这火可不能急,得稳稳的,糕才发得好。”我蹲在一旁,眼巴巴地望着蒸锅,肚子里的馋虫早已被勾得四处乱窜。

    终于,开锅的时刻到了。奶奶迅速掀开锅盖,一股热浪裹挟着浓郁醇厚的糕香扑面而来,瞬间弥漫了整个厨房。滚烫的糕团被倒在案板上,奶奶双手麻利地蘸了凉水,开始快速揉打,爸爸也赶紧上手帮忙。一老一少,配合默契,黄糕在他们手下逐渐紧实,泛出诱人的金黄光泽,恰似一块熠熠生辉的金子。我趁他们不注意,偷偷揪下一小团,烫得直甩手,但还是迫不及待地塞进嘴里,软糯香甜,那滋味,至今难忘。

    逢年过节,黄糕更是摇身一变,成了家里宴客桌上的“主角”。奶奶煎的黄糕堪称一绝,外皮酥脆,咬上一口“咔嚓”作响,内里软糯黏牙;妈妈做的烩黄糕也毫不逊色,吸饱了香浓的肉汤汁,一口下去,汁水满溢,鲜香无比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欢声笑语随着黄糕的香气飘散开来。

    后来,我长大了些,回家的次数变少了,奶奶的脚步越来越慢,背也微微驼了下去;爸爸的两鬓添了白发,眼角多了皱纹。上次回家,推开家门,率先迎接我的是那熟悉的糕香,我径直走向厨房——奶奶坐在灶台一旁指挥,爸爸系着围裙在灶台前忙碌,手法一如往昔。见我进门,奶奶笑得眉眼弯弯:“宝儿,快来尝尝,刚出锅的。”那一刻,我眼眶湿润了,岁月流转,黄糕却凝聚着家人不变的温情与传承,它早已不只是食物,更是我对家深深的眷恋,无论未来身在何处,这味道永远不会消散。